
|
李建平,男,汉族,1956年4月生,甘肃省甘谷人,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陕西省首批),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先进工作者,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带头人,国家国防科工局材料热加工成型国防特色学科带头人,现任铝镁轻合金复合材料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材料专业组评审专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军委装发部新材料评审专家,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金属基复合材料专委会副主任,全国铸造学会理事,陕西省汽车工业学会理事,铸造杂志和热加工工艺杂志编委。 1997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5年硕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2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大学。1996—2015年期间担任西安工业大学材料系主任和材料与化工学院院长,2003年和2012年国家公派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作为博士后访问学者和高级研究学者进行高性能镁合金研究。 任教30多年来,一直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在军民融合铝镁轻合金及金属基复合材料、先进车用动力关键材料与制造、腐蚀防护和表面工程新技术研究领域具有高学术造诣,取得丰硕成果,主持完成20余项包括国防973,国家973、国防重点装备型号和预先研究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工信部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西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2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40余篇。高性能多尺度颗粒增强铝、镁基复合材料和新型镁稀土合金研究与应用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研发的金属型铸造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活塞综合性能超过国际最先进活塞,已大量应用于军民用先进柴油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重要贡献。陕西省委、省政府、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多位领导和国内外著名专家对其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联系方式:zhengjingwen@xatu.edu.cn 029-86173318 |

|
坚增运,男,1962年4月生于陕西省富平县。1985、1988和1995年在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博士后。陕西省首批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8年来西安工业大学工作。 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研究、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国家973项目专题(2项)等20余项科研项目。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陕西省专利技术一等奖1项;在《Acta Materialia》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 在凝固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到研究成果,建立的固/液界面能理论模型是国际上唯一能与实验值和模拟值完全吻合的模型;获得的熔体形核方式判据解决了形核理论建立六十多年来,国际上一直无法对熔体形核方式进行判定的问题;发明的无凝固收缩铝合金,可省去传统铝合金铸造时所需的补缩系统,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理事长、柳州市人民政府顾问。 联系方式:jianzengyun@xatu.edu.cn 029-86173321 |

|
范新会,男,1965年3月出生,汉族,陕西省周至县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西安交通大学铸造专业本科毕业,1988年西安交通大学铸造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8年6月在西安工业大学参加工作;曾赴香港城市大学(2000年)、美国加州州立大学(2006年)、台湾明新科技大学(2012年)、英国牛津大学(2014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2015)、爱尔兰都柏林大学(2017年)访问研学。 历任西安工业大学材料系副主任(1998年)、西安工业大学教务处处长(2002年)、科技处处长(2014年)。2015年1月任商洛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2015年10月任商洛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17年3月任商洛学院校长、党委副书记。2024年6月任西安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教授。 曾被评为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1);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001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2010年),陕西省二级教授(2014),陕西省“高等教育优秀管理者”(2022年)。 主要从事金属功能材料和半导体纳米材料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主持国防预研项目5项,其它省部级教学科研项目10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兵器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省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6项、二等奖3项。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

|
惠增哲,男,1965年2月生于陕西省蓝田县。1985、1994和1998年在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同济大学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1985年到西安工业大学工作。 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教学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973项目专题等16项科研项目,主持省级教改重点项目和质量工程项目4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和二等奖3项、陕西省专利技术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 在铁电晶体生长基础研究方面,获得了熔体中钙钛矿与焦绿石团簇稳定存在的条件以及钙钛矿相和焦绿石相竞争生长的规律,找到了晶体成分与性能分布的内在联系;掌握➢50的PMN-PT(铌镁酸铅-钛酸铅)弛豫铁电单晶的生长技术;所发明的PMN-PSN-PT(铌镁酸铅-铌钪酸铅-钛酸铅)单晶是目前报道的三元铁电材料中压电常数d33最高的;发明了通过凝固制备片状钛酸钡新方法。 获陕西省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西安工业大学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科学研究党员先锋岗称号;全国工业陶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功能陶瓷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人,西安工业大学学报编委。 联系方式:zzhxi@xatu.edu.cn 029-86173324 |

|
杨忠,男,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优秀教师。现任陕西省镁铝轻合金复合材料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镁铝轻合金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荣获陕西省五一劳动奖。长期致力于铝镁轻合金复合材料设计、制备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主持近十项包括国防973、国防共用和专用技术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三完成人)、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兵器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国家专利优秀奖1项、西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拥有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篇,其中被SCI或EI收录80篇。均具有较高引用频次,在国内外本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 |

|
陈建,男,1978年9月生,土家族,重庆石柱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导师。现任西安工业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为政协西安市第十五届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2007年英国伯明翰大学访问学者,2008和2012年分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和Journal of Alloys Metallurgical Systems编委,陕西科技创新团队、首届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超常条件材料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空间材料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1项、面上4项、青年1项)、国防项目等30多项,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Science in China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50多篇,SCI他引3000多次,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获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1)、陕西省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兵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排名第2)。陕西省精品课程《材料研究方法》负责人,主编的《材料研究方法》教材获兵器优秀教材一等奖。 |

|
董晟全,1964年生,西安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有金属基复合材料、材料精密成型与控制和高性能铝镁合金,与兵器工业部616厂、第202研究所等多方企业、研究所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兵器重点纵向分流横向课题的形式,先后主持“396柴油机导向管保护管关键构件研制”、“高强韧ZL205合金研制”、“***合金的研究”、“***精密成型技术”“***铸件”“高性能镁合金研制及开发”等纵横向项目20余项。 陕西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陕西省“三五人才”第二层次,获国家发明专利金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得中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4项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 曾担任陕西省腐蚀与防护学会秘书长,并兼任陕西省兵工学会副秘书长。现任陕西省铸造学会理事,西安工业大学-中国兵器工业集团616厂联合发动机先进制造研究所所长。 |

|
郭永春,男,1972年5月生,汉族,山西阳泉人,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早稻田大学材料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陕西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先进个人。 长期从事轻合金复合材料新技术研究,主持完成973专题、基础加强、共用技术等国家级科研项目。研发的新型铝基复合材料活塞列装在多款先进柴油机上,相关研究成果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9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颁授的国庆纪念章。还曾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兵器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陕西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专利一等奖等奖励。 积极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教学改革,主持完成两项陕西省省级教改重点项目,成果应用获得2017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和2024年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现任西安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曾任西安工业大学兵器学院院长。兼任陕西省镁铝轻合金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陕西省腐蚀与防护学会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金属基复合材料分委会委员。 |